疫情拿走消费主义
文:吴慧芬博士——马来西亚神学院讲师(18/4/2020)
疫境出产不少基督教信仰的好文。英文语境之中有很多值得阅读的,其中一个说到,Covid-19的疫情会拿走“基督教消费意识”。 值得基督徒欢呼的是,教会可能因为疫情而离开“舒适基督教生活”的安全港湾——即使这是暂时的。文章的作者分析以下三个看法。
第一、教会一直以来增添很多“额外”的活动。
这当中包括为庆祝复活节而购买的昂贵教堂布置,以及消耗几个月筹备的时间。这还不包括为会友预备精致礼品、儿童特备节目和奢侈的节日聚餐。疫境之中,教会的焦点却回到了信仰的基本——耶稣(特别是主的受苦和复活)、圣经、祷告、唱诗、主内团聚。我们不知道几时,教会把“美好的额外东西”(nice-to-have)变成“一定要有的东西”(must-have)。
吉隆坡卫理公会沐恩堂
第二、疫境改换了星期天崇拜的一些怪现象——不再有“星期天的基督徒”,或纯粹去“做”礼拜的基督徒。
诚然,借着计算机或用视频来进行崇拜只是非常时期的妥协做法,不过基督徒的崇拜节奏,却从“礼拜天崇拜”变成“每一天敬拜”。一些基督徒在疫境之中,每天帮助邻舍和接触需要援助的人。疫情之后,基督徒这种生活表现可能会持续;而这才是耶稣门徒的敬拜生活模式。
第三、教堂收的奉献可能减少,但信徒的奉献指数会增多。
当下是信徒备受试验的期间,信徒暂时不能“享受”讲究科技和音质水平那种激动人心的崇拜。基督徒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“付出”(例如,奉献)但没有“得到”(例如,教会茶点或午餐)。不过信徒却可能从那种“我自己都不够用”的处境,去分享资源和帮助别人。换句话说,信徒可能会从“我们可以得到什么”的消费心理,变成“我们彼此扶持、建立教会”的服事心理,即使这很不方便、令人不舒适、必须付代价。
消费主义入侵人类社会,多少也影响了教会生活及基督徒的生活方式。消费本来是为了生存,适度消费没有不好。不过消费主义会逐渐形成一种捆绑,让人不断追求自我满足,追求新的最好,追求“我要”(want)而不是“需要”(need),也盲目追求标新立异。这次疫情可以说是摇撼了教会里的消费主义趋势。
做主门徒本来就不应该要求舒适和方便,而是背起十架、跟随主耶稣的脚步(太16:24)。与其填满自己对物质、娱乐和消费的追求,疫境促使教会关注小区生活和共同福祉——与国家合作管制传染、负上责任限制行动、齐心努力保护社会。我们从网络所知,此刻不同宗教的信仰人士以实际的行动帮助小区有需要的人。为了日后开支的着想,很多人的网购选择,也从惯常的奢侈品变成到日常的必需品。
疫情过后,我们一定会为这“暂时脱离”消费主义的自由而欢呼。而我们也希望,这个走势可以延续下去,成为教会的标志和信徒的生活方式。
(注:本文转载自作者部落格-EG Meditations 静思文集:2020年4月18日)
Facebook 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