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备适应新常态
文:吴慧芬博士——马来西亚神学院讲师(10/5/2020)
在疫情当中,各地发言人都论及一种“新常态”(New Normal)已经衍生——一个在解封之后、依然处在疫情阴影之下的新生活方式。这新生活方式牵涉人们诸多的调整;它牵连社会生活上每一个人,当然也波及教会生活以及教会群体。
调整社交礼仪
我们上回说再见,有没有热情地拥抱?没有的话,可惜。因为从此我们不能再这样表达热情了。认识新朋友、遇见旧朋友,从此基本的礼貌是保持距离,招手点头、加上微笑好不好?握手问安、拍肩膀、热情拥抱…将成为旧常态而且不能被接受。以后如果校门能够打开,我可能看着课堂上刻意隔开的桌椅距离,无限感触;这种感觉,应该是叫哀悼(lament)。在线课程可能被大力推荐,却又未必大受欢迎。社会生活会大幅改变,主要目的是保护自己和顾及他人。
拟定职场距离
消毒、多层清洗、必备口罩等等的防护措施,将会是“过关斩将”的入门仪式了。公司里旧有的会议进行模式,可能实体和在线双重并用,甚至完全在线开会。即使有实体会议,我们必须根据新标准。同事之间保持一定的实体距离,聚餐的机会肯定大幅减低,而且…不如在线庆祝生日吧!生产部的工人也一样,精神上必须团队工作,肉身上必须强调距离;他们也不能像往常那般,休息时彼此依靠,亲密地群聚聊天。
吉隆坡卫理公会沐恩堂
适应教会生活
即使宗教群集活动恢复之后,可能传道人从来没有这么希望过——教堂最好“不要太多人”(依然希望教会增长的!)在线崇拜和实体崇拜可能会一起进行。弟兄姐妹参加崇拜的新常态,是可以选择在家里参与在线崇拜,用手机汇款奉献,还有自备圣餐所需的饼和“酒”,不一定要上教堂了。除了主日崇拜,特别聚会如培灵会、布道会、祷告会、团契、小组等等,都得以新常态的方式举行了。这些与以往不同的教会生活形态,基督徒能够“撑”多久?恐怕不只是几个月的事。不过,这次疫情锻炼了我们适应的能力,我们会不断适应。
重组生活方式
跨国旅游,在未来的一、两年不再是一种趋势,因为“now no one wants to fly!”大多数人会避免暴露在病毒的风险当中,所以球赛、马拉松运动、演唱会、戏院等等的巨型集会,或许在一两年之内不能顺利举办。另外,因为疫情导致经济衰退,很多抢手的奢侈品如高科技数码手机、名牌服装、奢华装饰,也可能少人问津。也因为疫情导致一些人减薪甚至断粮,新工作不那么容易找,很多人的开支会节省,而且以必需品为优先。…再联想下去,真的会令人沮丧。
要有心理预备,这样的新常态可能需要维持两年。新常态接下去真正会是怎样的一个面貌,很多人战战兢兢。不过,旧新常态的交替未必是坏事。
当以色列人离开奴役他们的埃及,他们一遇到诸多不便,就缅想以前在埃及的日子。他们认为,至少在埃及他们还有鱼、黄瓜、西瓜…吃,宁愿当回奴隶(民11:4-6)。岂不知走过旷野的日子,他们才能抵达迦南地——那一片流奶与蜜之地。在那里,他们何止能够捕鱼、何止耕种黄瓜和西瓜而已。
希望只是两年!有待我们走过这种新常态,进入另一个新新常态——可能是完全脱离病毒阴影、或医学找出疫苗的日子、或大家已经学到不断适应不断调整的新生活形态。我们不妨带着体验生命历程的心态,去探索这个未知数。
(注:本文转载自作者部落格-EG Meditations 静思文集:2020年5月10日)
Facebook Comments